上海引入“5G+无人机”保护历史建筑

5G网络等新基建正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引入“5G+无人机”技术,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变得更加高效。

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楼”的上海地标和平饭店日前接受了一次高科技“体检”。工作人员操纵无人机围绕这座于1929年建成、楼高近80米的历史建筑上下飞行,无人机上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摄像头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经由5G网络快速回传至后台。

从检测人员终端屏幕上看,大楼的红外图像有深有浅,这是由于大楼的对应部位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不同,红外图像显色也不同。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项目三部负责人卢军介绍,经过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判断大楼墙体是否存在空鼓、渗水等“内伤”,高清图像和视频则让外墙裂缝等“外伤”无所遁形。

和平饭店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何让这座“高龄”历史建筑保持健康,避免外墙的花岗岩石材脱落,保障市民游客安全,同时又更好地展现上海海派文化和建筑之美是个难题。若用传统搭脚手架、吊篮或从楼顶往下吊绳子后人工检查方式通常需要花费几天时间,给住客带来不便,也影响外滩万国建筑群和南京路步行街整体美观。

卢军分析,上述传统方法若操作不当或将给建筑带来伤害,而如果在地面手持红外设备检测高楼,又会因为仰角过大降低精度,“无人机搭配红外设备、高清设备近距离对墙体垂直扫描是最优解决办法,而且每一面外墙检测仅耗时约半小时。”

高科技检测也需要“天时地利”。大楼不同方向墙面的检测需配合好全天日照方向。和平饭店位于南京路和外滩衔接点上,四周高楼林立,热闹的商圈无线网络条件也很复杂,无人机飞行又对楼宇间距离、飞行速度及高度等有较高要求,如何确保整个检测安全可靠?5G网络及5G立体定位就派上了大用场。

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客户经理李怡卿介绍,5G网络具有大带宽、低时延的优势,无人机接入5G网络后反应更为敏捷,这能保障整个检查过程的安全性,红外图像、高清视频等相关信息数据量较大,通过大带宽的5G网络传输,这些信息可以快速回传至后台。

不久前,同样位于外滩区域的华尔道夫酒店大楼也接受了“体检”。卢军介绍,酒店由一座百年历史建筑和一座现代高楼组成,其中高层建筑高80米。检测重点是大楼的阳角线和檐口处,适宜采用“5G+无人机+高清摄像”技术。

李怡卿说,这些技术还可应用于历史建筑微损沉降检测、建筑工地违建监测、小区和街道违法建筑排查等。此前,上海市虹口区相关部门与上海电信已应用“5G+无人机+X”技术开展违法搭建巡查,以及为已使用一定年限的高层住宅楼进行“体检”。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已经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超过4.2万个,5G室内小站约7.5万个。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5G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5G+”应用场景不断扩容,将推动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共同助力我国数字强国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uncategorized/392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