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如何上天?——我国无人机监管的法律与实务

 一 引言

  无人机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途和技术门槛。早期无人机主要用于军事用途,随着军用无人机的成熟,20世纪中后期开始,无人机开始进入非军事领域,目前民用无人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以大疆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工业无人机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国土勘测、防灾救灾、安全巡查、物流运输等诸多领域。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适航技术的发展和适航体系的完善,工业无人机市场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据Cision的报告,自2012年至今,全球无人机公司合计接受的风险投资金额超过30亿美元,其中2018年高达7.9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世界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140亿美元增长至4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5%,中国将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无人机市场。[1]笔者结合在无人机领域的项目经验,尝试总结我国无人机领域的主要监管规则和合规问题,供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机构和相关人士参考。

无人机如何上天?——我国无人机监管的法律与实务

  二 无人机行业监管概述

  无人机目前主要应用于通用航空,未来也将进入公共航空领域,因此保障安全这一航空工业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无人机行业,无人机的设计、生产、销售、飞行全生命周期均需要接受严格的监管。我国无人机的监管部门主要是民航局及各地区管理局、空域管制部门。此外,无人机还受到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管。

  三 无人机行业的重点法律问题

  3.1 适航

  适航(Airworthiness)是指航空器能够在预期的环境中安全飞行,并且这种品质可以通过合适的维护而持续保持,确保航空器始终处于可安全运行状态。适航包括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适航条例》”)规定,民用航空器的设计、生产、适航应分别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局”)颁发的型号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许可证[2]。其中,生产许可证的审批权限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的规定,已下放至民航地区管理局。[3]由于颁布的年代较早,《适航条例》并未明确规定适用于无人机,且无人机产业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如果严格适用30年前颁布的法律,可能不利于无人机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消费级无人机的生产、销售也未完全遵循《适航条例》规定的程序。

无人机如何上天?——我国无人机监管的法律与实务

  为对无人机这一新兴产业进行规制,应对日益严峻的黑飞等安全隐患,民航部门于2009年颁布《关于民用无人机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无人机在飞行前,应向地区管理局申请特许飞行证,由民航地区管理局参照2002年颁发的《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适航证件的颁发和管理程序》(AP-21-05R1)对无人机的适航进行检查,检查合格的颁发I类特许飞行证,但特许飞行证并非是对无人机的适航,属于对无人机飞行的临时性监管措施。为改变无人机适航无法可依的局面,民航局于2019年1月颁布《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审定指导意见》(“《适航指导意见》”),确定了“一种方法、一个体系、一套标准、一份证件”的我国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框架,一种方法即风险等级方法,按照无人机的风险等级分级管理,一个体系即适航审定从条款审查转向制造厂家体系审查,前移了审查阶段,引导厂家建立、完善无人机设计生产适航体系,确立生产厂家作为无人机适航的责任主体。一套标准是指依照“工业标准-行业标准-适航标准”的路径,建立我国自主的无人机适航标准体系。一份证件是指一旦生产厂家满足体系要求、无人机符合适航标准后,即可颁发无人机适航证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1837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