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给大家聊一个在无人机行业内广为流传的段子:如果你想创建一个全新的无人机品牌,只需要三个人就够了,运营兼客服负责打理线上店铺,技术员负责将国外开源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应用到一堆没什么技术门槛的硬件上,CEO则负责把控产品成本与计算利润。这个段子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无人机行业的入场券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难搞。
在消费级无人机逐渐普及的今天,大家随便打开一个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无人机以一两百元甚至几十元的低价进行售价,其中稍微贵一些的产品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动起落与高清航拍等核心功能。而大疆的无人机产品在价格战打得火热的今天,仍然能以动辄大几千元的售价坐拥全球70%以上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这个行业看起来确实有些不可理喻。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起大疆在相同品类下如此高的产品溢价?又是什么让大疆在如此暴利的同时又维护了相对较好的声誉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
DJI大疆缘起
大疆创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汪滔的80后码农,在后来的采访中他对于最初创立大疆的原因叙述得非常简单,那就是对于无人机单纯的痴迷与热爱。彼时国内无人机市场仍是一个鲜有人问津的绝对小众领域,因为受众少、盈利难,大公司基本都不愿意以身犯险。
但大疆入局早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对手。当时和汪滔一样痴迷于无人机的杨建军和彭斌也在同一时期分别创立了零度与极飞品牌,一时之间和大疆杀得难解难分,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但可惜零度与极飞两家公司分别在融资后逐渐改变了航向,前者热衷于通过各种比赛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而后者则分出核心团队转向补贴与利润都更高的农业无人机领域。至于大疆,则选择在这个阶段悄悄蓄力,一直专注于自己飞控系统的研发与完善。
十年磨剑成正果
2016年,大疆迎来了第一次品牌转折。在经过长期技术沉淀后,大疆在当年的发布会上推出了新品——御 Mavic Pro可折叠四轴无人机。这款无人机一经推出便以其娇小便携的体积、稳定的飞行体验以及惊人的图像传输速度迅速成为爆款产品,再加上大疆独创的全新刹停与起落操控系统,以至于当时业界很多资深玩家都评价御 Mavic Pro是一款至少领先行业2——3年的产品。后来御 Mavic Pro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预测,在发布会后的小半年时间内这款无人机一直处于缺货和抢购状态。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与大疆同期创立的零度与极飞。零度在2016年借助高通的无人机解决方案试图进军自拍无人机市场,但终因画质不佳、续航时间过短等产品因素而折戟沙场,此后零度品牌便少有动静。极飞虽然已经转战农业领域多年,但在随后大疆无人机的技术攻势下市场份额逐渐缩水。毕竟无人机产品说到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飞得好不好”,而不是“去哪飞”。2006年到2016年,十年磨剑,大疆的无人机梦想终成正果。
DJI大疆无人机的杀手锏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大疆到底凭什么在如此高的品牌溢价之下依然稳坐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呢?答案很简单:大疆在多年的自研积累下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飞控系统,而这一套飞控系统正是大疆的底气所在。
目前国内大多数无人机厂商采用的仍然是国外相对成熟的开源飞控系统(例如APM、MK、PX4、MWC、Paparazzi等等),这些开源系统根本无需深入研发,有些企业甚至连适配都懒得做。如果你恰好非常有钱并且甘心给高通当一辈子小弟的话,你甚至可以在高通那里买到一整套已经完整到无需任何技术人员再加工的无人机解决方案,这也正是现在无人机行业鱼龙混杂、“买办”遍地的原因所在。
而大疆则在创立之初就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在大疆进行技术沉淀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无人机怎么变,飞控系统的底层代码都是大疆自己的工作人员在编写,这样就可以针对具体产品、具体问题进行定向优化与定向解决,而不必受制于国外庞杂的开源系统。2017年之后,大疆基本上每半年更新一次自己的产品库,每一次新品发布都是一次技术迭代,这对于大疆可以在市场上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各大公司自研优势逐步显露的今天,大疆的研发投入依然约占总营销额的15%左右。大疆毫不吝啬的研发与强大的技术攻坚团队所铸就的飞控系统正是其在如此高的硬件溢价下依然畅销的原因所在。换句话讲,大疆的用户不仅是在购买大疆硬件,也同样在使用大疆自研的飞控系统;另一方面大疆卖的也不仅是自己的无人机,更在卖属于自己的研发技术(这一点和如今的华为类似)。
另外,如果一个品牌旗下的产品品质与使用体验都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以至于没有对手,这时很多人就会觉得就算该品牌价格高也同样物有所值。遥想2010年,乔布斯拿出iPhone 4时,当时的单台售价可是高达4999元,不也是照样成功吸引来了大批用户?
从无人机公司到人工智能企业
了解大疆的人都知道,大疆除了无人机业务,还有很多副产品线,比如:运动相机、编程机器人等,在今年的CES展会上大疆更是推出了自己的车载雷达产品,宣布正式进军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很多局外人一定会说大疆不务正业,但其实这些副产品线恰恰是大疆多年来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的直接结果。
举个例子,大疆在进军运动相机市场之前就有了非常强大的云台技术沉淀。也正因如此,大疆才敢于在和Go Pro分手后,马上就推出了自己的灵眸系列运动相机,此举不仅将之前大疆无人机上的Go Pro改为了自研产品,更打破了全球运动相机市场上Go Pro的垄断地位。而大疆无人机上的避障技术与灵眸运动相机所积累下来的影像技术相结合,又使大疆在今年有足够的底气进入无人驾驶硬件领域。
此时的大疆正在由一个单纯的无人机公司变身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企业,多年来的自研技术不断沉淀并应用到各领域新赛道上。正如华为在海思成功后马上将此技术转移到电视芯片、云计算服务芯片、物联网芯片等领域一样,大疆的未来也同样很难被界定。
自研有风险,大疆需谨慎
大疆的成功来源于出色的自研飞控系统,但大疆在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同样来源于此,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没有自研技术的公司来讲,因为没有研发投入的掣肘,尽可以把售价压到最低,只赚硬件物料成本上的费用。
其次大家要知道在大疆技术不断演进的同时,国外开源飞控系统也同样在飞快进步。目前只需要500元左右你就可以拥有一台支持自动返航的开源飞控无人机,如果未来由于国外开源飞控系统的进步,大疆无人机的使用体验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的话,届时大疆巨大的研发投入将会反噬品牌,大大增加产品的销售成本,进而失去竞争力。
正如前面所讲,目前大疆正在从无人机公司向人工智能企业转型,只不过这个转型过程需要与时间赛跑。大疆如果跑赢了国外飞控系统追上自己无人机的时间,则可以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多项技术在各维度市场的全面落地;如果大疆跑不赢,就会陷入和大批无自研技术公司的价格战之中,最终因稀薄的利润而败北。
除此之外,大疆无人机目前的芯片、马达、镜头等核心元部件依然严重依赖国外厂商。虽然这一状况在眼下并不构成问题,但如果大疆在将来依然没有培养自己供应链的打算,那么这一点也很难说不会成为隐患。
结语
大疆的成功是我国在全球科技浪潮下技术崛起的典型案例。时至今日,大家越来越明白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来为大众带来极致的科技体验,才是中国企业在5G时代中最应该去做的事。那个靠讲故事、卖人设、玩金融就能发家致富的年代终将过去,虽然自主研发前期投入多、风险高、看似吃力不讨好,但也正是因为这一项项自研技术才使如今的中国企业在遭遇外部挑战时多了一份不屈的底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2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