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物流仍面临多重难题(无人配送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流通体系还存在不少堵点。在城市密集区,最后一公里难以送达或者配送效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

今年两会,来自通航领域的委员和业界专家共同呼吁,完善法规标准,加快破解 “最后一公里”无接触精准配送等问题。

“无人机作为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航空新业态发展的核心驱动。”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介绍,目前,国家13个无人机发展试验区中有2个无人机物流发展试验区,3个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区。顺丰、京东、美团等无人机物流模式日趋成熟,已在十余个省市开展业务。

但是,无人机物流发展也面临着低空空域供给不足、法规标准不健全等问题。

李健强调,促进无人机物流发展,除了要推动低空空域开放、加快构建无人机法律法规体系外,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统筹规划无人机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研发、运营、监管等方面政策协同和扶持力度,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他建议将无人机物流运营所需的空域、场地、电气、通讯等资源纳入智慧物流、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物流网络建设,为无人机物流配送多场景应用提供支撑。

不久前,民航局正式发布了首个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利好正在加码无人配送产业。

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教授谭翔也关注到以无人机、无人车为代表的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他建议通过监管创新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无人机等智能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

“具体而言,首先是创新监管机制,在智能物流管理的顶层设计上,推进智能物流的发展并在城市场景落地。其次是完善智能物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城市末端物流场景需求,各机构共同构建系统科学的智能物流法规体系。最后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物流无人机等智能物流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商业落地,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应用上的积极作用。”谭翔表示。

如何看待以无人机为代表,末端无人配送服务的前景?长期关注低空物流的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胜军认为:“无人机即时配送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个人从微观层面,无需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上浪费时间。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节约的物流成本和整个社会的时间,可以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移动,有助于最大化整个社会的产出与福利。”

去年,全国首个城市低空物流运营示范中心在上海启动,我国已初步完成了飞行器、自动化机场及无人机智能调度系统的研发工作。专家建议,直面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难题,在立法和政策方面给予智能物流更多支持,做强我国的物流体系,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4773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