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用于防治罗汉松害虫,无人机罗汉松病害防控方法

无人机高效防治罗汉松蓝尺蛾,橙带蓝尺蛾以蛹越冬,4月出现成虫,主要在白天活动,为昼行性尺蛾,成虫趋光性较弱。4月杀虫效果最好

罗汉松作为我国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近期,浙江省温州市出现一种危害罗汉松的蛾类害虫,树叶遭该害虫取食至光杆,树干树皮也被啃食殆尽,受害严重时树木直接死亡。经专家鉴定该害虫为橙带蓝尺蛾。

橙带蓝尺蛾是一种食性单一的食叶类害虫,主要危害罗汉松和竹柏。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及喜马拉雅东北部区域。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图片

一、形态特征

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蓝尺蛾属(Milionia)。成虫:翅展49.0~66.5mm;触角双栉齿状,身体黑色,前后翅黑色;触角基间、复眼后缘,前胸背面后半、各腹节后缘,翅面Sc脉基部、R和Cu脉基半、基角内侧有粉粒状的天蓝色;从中横线前缘至亚外缘线之间有一道宽约3mm橙黄色的弧形带;此带的正反面色泽相同。后翅端外1/3也有一道与前翅色泽相同的橙黄色弧形大斑,色带外缘以各翅脉为中心有排列成一行的圆形或椭圆形黑斑,共7个,以臀角前和端角的黑斑最小且不规则,近端角的最大;后翅腹面、各足腿节蓝黑色,腹节腹面有散生的模糊蓝色翅片,Cu脉前半有淡蓝色纵纹,端部缘毛橙黄色。

图片

橙带蓝尺蛾成虫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约3.5mm,头宽约3mm,头部浅褐红色,体背和腹面为墨蓝色;腹部前半灰白色,后半呈灰红色。老熟幼虫:体长36.5~42.3mm,头宽3.8~4.9 mm。前胸背部及腹面橙色,侧面有黑斑;中、后胸及腹部背面具3条白色纵线及多条横向白线相交,呈网格图案;前胸气门明显,卵形,黑色光亮;腹部1~8节气门周围具大型橙色斑并伴有3根刚毛;腹足、肛区及腹足间腹面均为橙色。

橙带蓝尺蛾幼虫

:红褐色,纺锤形;雌蛹26.0~28.5mm;宽7.8~8.0mm;雄蛹22.5~24.5mm;宽7.0mm,头顶、各腹节后缘、末端2节黑褐色。

图片

橙带蓝尺蛾蛹

二、危害特点

近年来,因罗汉松在我国南方省份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一些种植基地、绿化景观带对罗汉松疏于管理,橙带蓝尺蛾虫源基数逐步累积,加之该害虫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危害,一定程度上导致该虫在局地暴发成灾。

幼虫食量大。橙带蓝尺蛾生长周期短,一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不同龄期幼虫均可啃食叶片,大龄幼虫有暴食习性,若防治不及时可将叶片吃光甚至造成树木死亡。

图片

橙带蓝尺蛾危害状

天敌数量少。橙带蓝尺蛾幼虫体内携带毒素,鸟类、鸡鸭等天敌取食其幼虫后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目前仅发现其幼虫被白僵菌和绿僵菌寄生,天敌种类少,自然控制作用不明显。

传播扩散能力强橙带蓝尺蛾雌雄成虫差异不明显,雌成虫翅未退化,具有一定飞行能力,可通过迁飞进行近距离快速扩散。且该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场所隐蔽,不易被发现,可随带土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三、发生规律

橙带蓝尺蛾以蛹越冬,4月出现成虫,主要在白天活动,为昼行性尺蛾,成虫趋光性较弱。喜产卵于树皮缝隙、树皮背面及树干上,卵的数量不一,约7天后孵化;6~7月是幼虫危害高峰期,大量不同龄期幼虫同时啃食叶片,幼虫期约25天;10~11月陆续以蛹越冬,老熟幼虫吐丝下垂至植株附近地面的枯枝落叶或浅层疏松土壤化蛹越冬,越冬蛹期5个月以上;翌年4月,成虫羽化后大量聚集在附近植株活动、交尾,然后产卵。

四、防控方法

严格检疫。罗汉松、竹柏苗木调运前应针对橙带蓝尺蛾开展检疫,尤其要加强该虫发生区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发现有携带该虫的,应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物理防治。罗汉松种植区在冬季清园时将地表杂草、树叶清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翻入土,减少越冬虫源,并检查清理树干上的虫卵。在幼虫发生期可用竹竿扰动让幼虫跌落后进行捕杀。

化学防治。喷药时要对全树及地面进行喷湿,应采取连片同步的方式统一进行喷药防治,防止害虫迁移危害。一般每隔10天左右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稀释液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次,连喷2~3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5157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