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燕清锋、杨建明 责任编辑:柳晨
“蜂群”作战古已有之,最早在十三世纪蒙古人远征作战行动中就可以看到这一战术的影子。只是近年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人机“蜂群”作战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作为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的先导国家,美国正致力于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主要有战略能力办公室的“山鹑”项目、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小精灵”项目、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忠诚僚机”项目、海军研究局“低成本”项目等。美国把无人机“蜂群”技术列为“第三次抵消战略”五大支撑技术之一,甚至宣称无人机“蜂群”技术是核武器技术以来军事技术领域内最重要的发明。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无人机“蜂群”作战运用?又该如何应对无人机“蜂群”呢?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蜂群”作战,该怎么看怎么办?
资料图。
“蜂群”作战改变作战形态
■燕清锋
技术决定战术,颠覆性技术将颠覆原有的作战方式,给各层次指挥员更多的战略战术选择。今天的无人机“蜂群”作战,通过模拟群聚生物的协作行为与信息交互方式,以自主化和智能化的整体协同方式完成作战任务。它有5个重要特征:一是去中心化,即没有一个个体处于主导地位,其中任何一个个体消失或丧失功能,都不影响群体功能。二是自主控制,即所有个体只控制个体行动,并观察临近个体位置,实时自主协同。三是集群复原,即集群受外力改变群体结构、位置时,新的集群结构会快速自动形成并保持稳定。四是功能放大,即集群能够克服个体能力的不足,通过协同实现整体能力放大,即1+1>2的效果。五是零伤亡化,这使得“蜂群”作战运用具有较低决策门槛和政治风险的优势。
(一)渗透侦察。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基本都是微小型无人机(除“忠诚僚机”中改装的无人战斗机外),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能够轻易突破敌方防空体系,可以运用携带的各型模块化的侦察探测设备,悄悄潜入对方防护严密的区域进行抵近侦察,并通过蜂群间的数据链,将情报接力传回,为作战提供可靠的情报保障。
(二)诱骗干扰。由于敌方对空防护严密,隐身轰炸机或战斗机强行进入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此时,可用成本极低的小型无人机充当诱饵或者干扰机,引诱敌方防空探测设备开机工作,暴露阵位;或者吸引防空火力,消耗防空兵器。另外,无人机“蜂群”还可携带电子干扰设备,组成前沿电子战编队,对敌方的预警雷达、制导武器进行电子干扰、压制、欺骗等,为后续作战力量开辟安全走廊,为空中突击提供可靠的掩护。
(三)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可根据任务需要,在“蜂群”内灵活配置侦察探测、信息处理、导弹火力等模块,形成一个侦察——打击编队;或由若干个无人机“蜂群”分别配置侦察、火力模块,再组成一个大型突击编队,深入敌方纵深,对关键目标或高危目标进行实时的侦察打击,以达成战略性的作战目的。
(四)协同作战。为了降低作战风险和成本,可运用大量的低成本无人机携带更多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导弹,组成前沿作战编队,而有人驾驶飞机则从后方对无人机“蜂群”进行指挥控制,使其对复杂、高风险区域的目标进行打击;或者根据空中作战需要,与有人机组成编队,由有人驾驶飞机控制无人机“蜂群”作战,并掩护有人驾驶飞机安全。
(五)集群攻击。充分运用“复眼”战术(即:在无人机平台上加挂小型雷达和光电侦测设备,相互以数据链和卫星信道通信,一次部署7套以上形成集群 ),使大量无人机携带不同类型设备和各种弹药,同时对敌实施电磁压制、火力突防、侦察跟踪、火力打击等行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饱和攻击,使敌难以应对,从而突破敌防线,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作战目的。
“一叶知秋”。随着智能、网络、协同与控制技术和无人平台技术的发展,未来在陆、海、空、天各个领域将出现类似于“蜂群”的“狼群”“鱼群”“星群”等各类无人作战集群,实施全域无人作战集群攻击与防御作战。
“蜂群”作战并非不可战胜
■杨建明
战争史告诉我们:有矛就有盾,永远如此。
虽然无人机“蜂群”,具有智能化、无人化、自主化等技术优势,具有小型化、数量多、成本低的作战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机动能力弱、防护能力弱、网络信号弱等问题。因此,可针对这些弱点,采取有效反制措施来应对无人机“蜂群”的威胁。
(一)捣毁蜂巢。用于“蜂群”作战的无人机“腿太短”,不得不利用较大的空中平台将“蜂群”无人机载到距离任务区较近的空域进行投放,这个空中运载平台就是无人机“蜂群”的“蜂巢”。根据“蜂群”这一作战特点,可在各种预警探测系统的支持下,尽早发现敌运载平台,然后运用综合火力对运载平台实施全方位打击,力争摧毁敌“蜂群”载体,或将其拦截在投放空域之外,使其难以实施无人机“蜂群”作战。
(二)密集拦截。采用密集的速射武器拦截无人集群是较为传统的拦截方法,但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目前的弹炮结合系统和密集防空火炮都能够对无人集群实施拦截打击。据《航空周刊》透露,美国雷神公司已经论证了许多创新方法对抗集群无人机,包括使用空空导弹和用火炮发射带有前向爆炸型碎片杀伤弹头的炮弹等。此外,有的国家也在论证采用“密集阵”等传统近防武器对集群无人机进行拦截。激光光波能量更大,对目标的毁伤能力更强,也是可选择的方案之一。
(三)“蜂群”对抗。在对抗无人机“蜂群”时,往往面临一个决策难题:现代武器大多数都是“高精尖”,如果用于打击低成本的无人机“蜂群”,则大材小用,效费比太低。鉴于此,必须要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对抗手段来抗击敌方无人机“蜂群”,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用“蜂群”来对抗“蜂群”,在双方“蜂群”接近时,及时进行敌我识别,然后运用反微小型无人机弹药实施攻击或无人机直接撞击,从而摧毁敌方“蜂群”。据悉,美国就已经开展了无人机集群对抗中的多目标跟踪的通用作战视图(COP)研究。
(四)电磁瘫毁。“蜂群”内的无人机从组成上来讲,纯粹就是一个电子组件和芯片的结合体。因其追求小型化、低成本,故在电磁防护能力上较弱,可采取电磁攻击的方式,使无人机“蜂群”毁瘫。一是运用微波弹、电磁脉冲弹等定向能武器进行抗击,通过瞬时大功率的电磁脉冲或微波能量,击穿或烧蚀电子组件,使无人机失能,从而达成摧毁无人机“蜂群”的目的。二是运用地面大功率电子干扰力量,对低空的无人机“蜂群”进行持续大功率的电子干扰或压制,阻遏其通信链路,使其无法接收或传输相关指令而失控,从而瘫痪无人机“蜂群”。
(五)控制劫持。无人机“蜂群”通信所使用的是开放式无线网络,而且信号微弱,极易被干扰或压制。针对这一薄弱点,可采用网络入侵的方式进行抗击。首先,电子战飞机抵近无人机“蜂群”,实施针对性的电子干扰、压制或欺骗,切断无人机“蜂群”内部以及与指控中心的通信联系。然后,运用像“苏特”系统一样的无线网络注入技术,向无人机“蜂群”的自主系统注入控制指令或病毒,进而俘获或使其自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智能化集群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研究对抗“集群作战”的技术和手段,武器装备发展始终在矛盾运动中螺旋上升,是矛锐还是盾固始终没有终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5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