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怎样保护侵犯个人隐私

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便利,无论是地理测绘、电力巡检、应急通信,还是农业植保、交通巡查、消防救援等场景,都有无人机的身影。但同时,由于立法上的缺失、监管上的滞后,也让无人机的“黑飞”问题不容小觑,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了重重挑战。

无人机怎样保护侵犯个人隐私

除了无人机扰航、伤人等情况外,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逐渐发酵。有居民表示,一些无人机用户在小区内放飞,随意拍摄,家里有什么、在家里干什么,都会被拍得清清楚楚,毫无隐私感、安全感可言。现在,联系方式、身份信息等个人数据的保护备受重视,但是无人机拍摄甚至是偷拍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也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此前,我国对无人机的管理,基本是沿用国家民航局2014年7月发布的《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试行)》。按照现行的相关法规,无人机放飞涉及的手续是比较多的,主要包括空域飞行管制、航空器适航性审定、航空器驾驶人员审核和航空作业许可等四个方面。

面向个人隐私保护,我国各地还需进一步出台无人机法规

不过,自2017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多部无人机相关政策、法规,无人机监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面向个人隐私保护,我国各地还需进一步出台无人机法规,制定、细化无人机行业标准和使用规范,强化无人机用户的法律意识培养,明晰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权利义务,实现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同时,对于非传统领域个人隐私的保护也要加强。例如,对于无人机在小区等特殊区域进行高空近距离拍摄,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对于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法规,要求无人机在这类住宅区进行拍摄前,要提前告知小区业主与监管机构,之后才能实施相关作业。对于放飞无人机进行偷拍的用户,则依据法律进行严惩。

法律法规监管外,利用技术手段来保护个人隐私也是可行的方式。例如,无人机干扰器等反无人机设备能够较好地保护一定空间不受无人机的干扰,其能够切断无人机和飞手之间的通信链路,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此外,一些无人机监测设备也能提前识别靠近的无人机,并为用户提供警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djiwurenzhishi/11065/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