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在新闻摄影中的优势

【摘 要】多年前,“无人机”一词经常出现在军事新闻报道中。从2004年开始,普通民用的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开始在我国逐渐普及。这些无人机以简单灵活的操控、比较低廉的价格以及独特的视角,迅速成为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追捧的拍摄利器。本文主要从使用无人机航拍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改变,以及对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运用中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进一步发挥无人机拍摄在新闻摄影中的优势。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

浅谈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在新闻摄影中的优势

一、无人机的发展历程

无人机,其实就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英文缩写为“UAV”。这是利用无线电进行遥控操作的一种不载人飞机。按照使用途径可以划分为民用和军用。无人机最早在军事上使用较为频繁,常常用于军事侦察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的行业运用开始涉及到电力、农业、环保、影视剧拍摄、新闻摄影、快递运输、灾后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

说到无人机,很多人以为是近几年的产物,其实不然,早在航空技术起步发展之时,各国就开始研发无人机以便在战争时替代有人机。19世纪末,一批航空先行者便开始了无人机的预研计划。战争是各种先进技术的催化剂,无人机也不例外。上世纪70年代各种无人机技术开始进入成熟期,90年代开始通信技术和卫星地理定位技术为无人侦察机开拓了新方向,就此无人机开始走入民用市场。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各自领域显示出非凡身手,特别是民用无人机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并向各行各业渗透。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运用中的利与弊。

无人机航拍摄影是无人机技术在民用领域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種方式。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以操作无人机在空中飞行作为空中的平台,配合机载的红外扫描仪、高分辨率数码照相机、摄相机等专业拍摄设备,在无线遥控的情况下,根据拍摄需求,从空中进行拍摄,获取所要的图片和视频。

大约从2004年开始,在以星图、大疆、零度等无人机厂商的不断技术创新和大力推广下,普通民用的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开始逐渐普及。这些无人机以简单灵活的操控、比较低廉的价格以及独特的视角,迅速成为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追捧的拍摄利器,逐渐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并在市场上蹿红。随着无人机拍摄的流行,很多新闻媒体也采购无人机作为新闻采访的工具,并把航拍作为一项业务来发展,进行额外的创收服务。

无人机航拍推动新闻摄影的变化

二、无人机航拍推动新闻摄影的变化

2016年,新华社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专职记者无人机航拍培训班。经过正规培训,首期35名摄影记者取得了无人机“机长”的资质。2017年,无人机培训覆盖了全体新华社摄影记者。近年来,国内媒体已经采用了大量无人机航拍获得新闻摄影作品,无人机的“天空视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爆炸发生后,很多国内外媒体都派出记者前往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由于爆炸现场浓烟滚滚,夹杂着刺鼻的气味,情况不明,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在这样一个危险复杂的采访环境下,要想深入一线采访,准确报道爆炸带来的整体危害,难度非常大。很多到达一线的媒体摄影记者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对爆炸核心区进行拍摄,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此次采访中,无人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记者从地面深入核心区带来的危险,同时,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不仅用于新闻报道,也为当时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审结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在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中,大量无人机航拍角度的使用对视觉效果的改变令人赞叹不已。在此次摄影比赛中,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参赛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获得了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这也让无人机航拍摄影再一次登上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奖台。

获得“荷赛”奖项后,陈杰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是爆炸发生后第三天凌晨到达现场的,之前有3名记者已经进入第一现场,进入地面拍摄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因此,陈杰就携带航拍器从另一个视角记录及呈现当时爆炸灾害现场的情况。

三、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优势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优势

(一)航拍成本大大降低

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高成本的摄影领域。以前进行航拍,只能租用直升机、动力三角翼来进行空中拍摄。整个拍摄过程中,有专人负责驾驶飞机,摄影师需要用安全绳索将自己的身体固定好,把相机设备绑在自己的手腕上防止拍摄过程中脱落,然后通过舱门将相机探出机舱来进行拍摄,这种拍摄方式,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载人航拍不仅成本高、协作复杂,而且对天气要求特别高,且无法高空飞行。

例如,2009年9月,新安晚报在全省率先策划过“见证60年·我们一起飞·空中看安徽”活动,以独特的方式记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航拍活动,拍摄了合肥、铜陵、池州、宣城、芜湖、巢湖等6个城市,航拍城市之多、规模之大,开创了安徽省内平面媒体之先河。“当年租用飞行设备费用一般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而且不能确保飞行一次就成功,有些拍摄事前必须在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时间漫长手续繁琐。”据当年参与航拍活动的工作人员介绍,那次的航拍设备是租用航空飞行俱乐部的动力三角翼,一架飞机可以同时乘坐一名驾驶员和一名乘客,不仅成本非常高,风险也特别大。

如今,无人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航拍,大大降低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航拍成本。遥控无人机在飞行航拍过程中,由于体积小、动作灵活,不仅可以进行几米到几百米超低空和高空视距飞行,对天气和起降场地的要求也不是太苛刻。在一些条件复杂的环境下,载人作业的航拍手段。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即使增加更多的费用也无法办到。

(二)航拍不受场地限制

当重大的自然灾害、车祸、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出于救援、安全的需要,进出现场的道路往往很快被封锁,记者很难顺利到达中心区域采访。此时航拍不受地面场地条件限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优势十分明显。2016年夏,安徽的巢湖、宣城、芜湖、安庆等多地发生洪灾,在抗洪的新闻报道中,利用无人机航拍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大场面的全景图片。多年以前,摄影记者受到新闻现场环境的影响,往往只能借助周边的高楼来进行取景拍摄。很多时候,新闻现场周边并没合适的高点,使得拍摄全景图片非常困难。而现如今,无人机航拍可以按要求在0—500米的高度范围内任意升降,方便快捷。有了一定的高度,拍摄主体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2016年4月,新安晚报就利用无人机航拍,对合肥市区多个小区楼顶违规搭建阳光房现象进行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四、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弊端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已是不争的事实。无人机航拍解决了新闻采访中的角度、高度等问题,让报道如虎添翼。

近年来,我国小型无人机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隱患也非常突出。2009年以来,我国《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低空域使用管理规定》《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文件陆续颁布。

在《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中,对于“飞行空域的划设与使用”有明确规定: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使用机场飞行空域、航路、航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飞行管制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根据飞行活动要求,需要划设临时飞行空域的,应当向有关飞行管制部门提出划设临时飞行空域的申请。但是,大多数飞友并未具备无人机驾驶资质,也未完成申请空域等手续,也就是所谓的“黑飞”。按照现行法规,从人员“取证”角度而言,7公斤以下的在视距内飞行的无人机不需要“取证”,不需要什么资质。相当于在马路上骑电动车、自行车不需要执照,但是要遵守交通法规。

网络检索关键词可发现,无人机伤人的新闻近年来频见报端,如,无人机变“血滴子”西湖伤人、深圳无人机坠落伤人等。除此之外,各类无人机“黑飞”事件更是屡屡上演。

2013年12月29日,首都机场以东空域有一架由航模改装的无人机进行飞行,严重干扰机场航班秩序。经查,此次飞行活动没有履行报批程序申请空域,致使首都机场十余班次飞机延迟起飞,两班次实施空中避让。

2018年5月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墙南门文化礼仪广场,上演千架无人机光影盛典。1374架无人机起飞,汇聚至南门上空编队飞行表演,摆出西安城墙、四十周年、丝绸之路等图案,创下“数量最多无人机编队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当天演出中,左侧图案出现失误变成“乱码”。有网友还称,无人机回收时也出意外,一架架无人机往下掉,非常危险。

由此可见,使用无人机航拍要有法律法规意识,无人机虽小但也能酿成事端,绝不能肆意放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djiwurenzhishi/123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