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防植保之薄见

植保无人机现在国内如火如荼,然而从已有的结果来看,植保无人机飞防服务市场仍处于乱象之中,各个无人机厂家均吹嘘自己产品一流,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但从植保角度看这是不科学的。

飞防植保之薄见

现有飞防服务组织在实际作业时过于注重效率,在飞行参数如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的选择上不重视,导致实际防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现有服务组织缺乏对农业的了解,对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性不足,他们在药剂的选择上也没有系统的规范,各种堵喷头事情层出不穷。

譬如,以某知名无人机企业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为例,其多旋翼的存在虽有助于加强飞行姿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多旋翼风场的存在则限制了雾滴的穿透能力,这导致该无人机在水稻成熟期的底部病虫害防治能力有待加强。同时,该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默认飞行高度均在2米以上,在实际病虫害防治中应尽量压低高度至1.0-1.5米。最近,有人报道利用该无人机进行挂果期柑橘果树上的雾滴测试,吹嘘效果非常好,能够穿透至果树底部甚至中心,简直是无良心的营销。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

笔者亲身经历显示,除了顶层和外层叶面有雾滴外,底部、果树中心基本上没有液滴,且最大痛点在于果树叶片背部基本上没有雾滴附着,完全无法满足经作果树种植者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要求,且对挂果期果实上的病虫害无能为力。此类型无人机风场弱,穿透差,最适宜的作业场景在于大规模的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

以另一智能化无人机为例,其优势在一个起落期内能够以350mL/亩的效率完成20亩的作业,但是其最大的痛点在于无法适用甘蔗和玉米等高杆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超低量喷洒、喷洒均匀和智能飞行带来的弱势在于雾滴穿透性非常差,在玉米上离冠层1.0米的病虫害无能为力,且对叶片背面的虫害如红蜘蛛等防效较差。其营销策略上也基本上不提这些事,也不知道其在北方区域进行大规模作业时实际防效如何。一切都有待验证。

智能化无人机

因此,笔者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改进,飞防植保应找准飞机的定位。对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现有10公斤植保无人机均能适用;对于甘蔗、玉米等高杆作物,16-20公斤级别的植保无人机才是能同时兼顾防效和效率的;而对于平地上的经济作物如果树等,现有植保无人机适用性较差;对于蔬菜类作物如茄子、豆类、辣椒等,10公斤植保无人机有优势,在不压坏作物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防效。不知各位大虾有啥建议,望请不吝赐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1612415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oiwrj.com/wurenjibaike/djiwurenzhishi/5866/

(0)

相关推荐